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名人素材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方面的名人素材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曾国藩出身低微,然而他不仅学识渊博、见识阔宏、文武兼备;而且当时的朝廷信赖他,满朝文武官员钦佩、尊敬他;死后被谥为“文正”、被誉为“中兴第一名臣”。
曾国藩的一生,谦虚诚实教子有方。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,又自修英文,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;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,但他不幸早逝;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;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,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。
、孟母三迁
孟子,名柯。战国时期鲁国人(现在的山东省境内)。三岁时父亲去世,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。
孟子小时候很贪玩,模仿性很强。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,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。母亲认为这样不好,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,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。
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,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。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。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,心里很高兴,就不再搬家了。
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孟母三迁”的故事。
曹操教子
魏文帝曹丕,字子桓,豫州沛国谯县(今安徽省亳州市)人。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、文学家,曹魏开国皇帝(220年-226年在位)。魏武帝曹操次子。
曹操教育孩子目标明确,他要培养的是治国平天下的万乘之才。为了激励孩子发愤学习,他曾颁布《诸儿令》:“儿虽小时见爱,而长大能善,必用之,吾非有二言也。不但不私臣吏,儿子亦不欲有所私。”
意思是说,儿子们小的时候,我都喜欢,但是长大了,我会量才而用,说到做到。对部下,我不偏心,对你们,我也公正,唯才是举,最有才能的人,才配当我的接班人。曹丕“博闻强识,才艺兼备”,跟曹操重视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。
朋友你好,你主动提问想了解更多育儿的书,证明你对孩子非常重视,父母愿意学习,是家庭幸福的因素之一。
如果是小孩子的话,我推荐你看《你的N岁孩子》这是一套系列书,涵盖到0—12岁,接地气,里面是格塞尔研究院通过40多年的研究,对数千孩子整理记录,总结出孩子的成长规律。有大量的案例参考,简单明了。
3周以下可以看看林文采博士的《心理营养》,里面提到富养孩子的方法,让儿童精神世界更加充实。
我个人觉得,关于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书都可以去看看,可以减少教育孩子的盲目性。
书可以多涉略,也要和不同的家长、老师交流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书是地图,至于怎么走,决定权在自己手上。
如果懂日语的话,建议看看池上教练的书,虽然是关于足球的,但是书里行间透露了大量的,亲子教育方面的智慧,现在都知道不应该对孩子实施暴力,体罚等手段,但是也不是一味的表扬就是最好的选择,其实正确的教育方法是给予孩子被关注,被承认,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,当然要表扬,同时再给孩子一个新的课题,鼓励孩子向着更好的自己去努力。当孩子犯错,失误的时候,肯定是没法表扬的,但是也不要轻易否定,因为失败是在所难免的,在孩子做错或者失败的时候,应该问问孩子当时的想法,然后启发孩子,除了这种处理方式意以外,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,要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。父母应该避免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答案,而是启发孩子自己思考,如若不然,孩子会放弃思考,转而机械的听从父母的意见。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,比方说上学前一天晚上,学习完毕,不要直接告诉孩子需要包书包了,而是发问,问问孩子,为了明天早上上学,还有什么东西需要准备等,这样一点点的,让孩子可以独立自主的思考,行动,只有具备这样能力的孩子,才能够真正独立的解决问题,而不是一味的依赖大人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,不要盲目的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,需要对比的只有和他自己比才有意义。理论上,只要坚持做,肯花时间,任何孩子都可以在某件事上成为行家,但是坚持做某事是很难得,需要孩子对这件事有足够的兴趣,而这种兴趣的培养才是关键。比方说足球就是个例子,足球本身是世界第一大运动,足球运动魅力可见一斑,但是在中国又有多少孩子,踢着踢着,就是失去了兴趣,为什么会这样?足球是一项充满竞技元素的运动,每个孩子在赛场上比赛时,都想获得胜利,已经相当有压力了,就算全力以赴也不一定会获得胜利,尤其是场上失误的时候,本来自己就很难过,结果还要面对场外家长的职责,这让他们渐渐的把足球当成了负担,这是不对的,同样道理,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安全港湾,失败的时候鼓励,做的好的时候表扬,至于指挥交给教练员,比赛结束后,如果赢了,当然要开心庆祝,如果输了,相信孩子自己也很清楚,表现的一般,这个时候,应该转变思维,问问孩子自己的感受,觉得自己在这场比赛中哪里还可以做的更好等,鼓励孩子在接下来的训练中提高不足就好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名人素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名人素材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