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家庭教育知识困惑有哪些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家庭教育知识困惑有哪些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个人观点认为,家长最关心的孩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孩子人格的教育。这也包括的范围比较广,这个基础打牢了,后面孩子长大了很多事情就非常的好做。否则一味的注重成绩,最后败在现实的生活面前。因为步入社会以后成绩体现的价值就没那么高了。
这个话题比较大,我个人比较关心的教育问题是如何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。现在的教育导向虽然提倡素质教育,但是根本还是应试教育来说话。
大环境各种培训班,考证班,升学集训通道,让学习环境非常浮躁,似乎只有成绩才有发言权。孩子考好了家长就高兴,孩子考不好,家长就觉得人生就废了,学校大部分之关心成绩什么都不关心,这会让孩子在学校以成绩论英雄。
而我作为家长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,解决问题的能力,和朋友相处的方式,抗挫能力,自我鼓励的能力等等,而这些似乎教育环境只是提到,但是本质上并不够重视,如果成绩好的人能顺带出这些品质那么就是锦上添花,相反成绩不好只培养这的话,那么孩子也不会受到良好公平的教育的。
我更希望素质教育,能落实到学校里,真正有一些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课程,而不是只是赶任务完成指标式的,每次开家长会都只强调成绩这项,其他都不重要。因为这样下去不知道还会有多少个马加爵出现。
难道不就是学习成绩吗?如若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成绩差肯定还是要挨骂挨揍的,所以对家长来说,孩子的成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成绩,成绩好就可以无法无天的,连老师都要让他三分。个人想法。
谢谢邀请。
从理论上讲,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最应重视以下几点:
1、德育。心智与人格的健全、与人为善的性格、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。
2、智育。阅读力、思考力、行动力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3、体育。养成健身习惯、建立有节奏的生活方式。
4、美育。艺术实践和鉴赏能力的形成和发展。
5、劳育。日常生活能力和基本劳动技能的培养。
教育的本质是学会生活、学会生存,学习即生活,教育即生活。教育即是培养好习惯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“四会”标准:学会认知、学会做事、学会与人合作、学会生存。
我认为孩子们太缺乏吃苦精神了,条件太优越了。我不溺爱他,但也想不出让他吃苦的办法,总感作业太多,儿子说:唉,永远做不完的练习题。
如此下去对国家对家庭都是不好的信号。好日子好过,遇到困难日子呢?
所以我说学校还是象五六十年代一样多开展些劳动课吧。
通过对孩子的教育及观察身边其它孩子,我认为当前有两个问题:一个问题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拔苗助长。最典型的是当前孩子兴趣班的培训,我有时周末在培训班旁观察,真是人满为患,试想孩子还有快乐吗。现在我家孩子的小伙伴都报兴趣班或辅导班,周末排的满满的,出来玩耍都成了奢侈品;另一个问题是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推责,认为选校尽力了、辅导班报了、兴趣班报了、该买的与学习有关的材料和器材都买了,至于孩子学习如何就放松了。在接触家长中,相当家长认为自己知识不能辅导孩子,只有尽量满足孩子经济上的,孩子将来没成功也怨不了自己。我认为后者对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较大。
近些年,家庭教育火了!随处可以看到家庭教育类的宣传广告,父母学习班、亲子训练营、感恩课堂等等。
但是,家庭教育问题却愈演愈烈,没有听到过任何官方报道说某某家庭教育课堂很有效果,家庭矛盾减少了,母慈子孝了,从此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了。
为什么会这样呢?笔者认为:当下家庭教育问题,既有家庭本身的问题,也有社会性问题,社会性问题不解决,家庭本身的问题就得不到改善。
中年人被生活压力压的喘过气,迫不得已把孩子送到自己父母身边抚养,以便能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。父辈们大多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,还是按照老一辈的教育观念来教育孙子,要么管的太苛刻了,要么太纵容了。
他们无法根据时代的发展给孩子传递信息,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。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,再次回到父母身边时,不管是从感情方面来讲,还是从生活习惯方面来讲都会有很大的障碍,家庭教育如何进行?在笔者看来,不出现家庭教育问题都不可能。
去年暑假,一位家长带一个将要上初一的男孩来上预科班。江西人,来厦门打工多年,有三个孩子,老大和老二在老家由父母带,自己把最小的带在身边。在和他交流的过程中,孩子一直坐在旁边一言不发,不管怎么问,只要家长不提醒和强调绝不说话,这位家长好几次伸出巴掌要打孩子都被我阻拦下来。
这难道是孩子的错?难道是家长的错?不,在笔者看来是当下的社会现状导致父母和孩子聚少离多,隔代教育造成的,是社会性问题。
原生家庭,是笔者做教育这些年一直关注的课题。不管你承不承认,孩子身上或多或少会留下原生家庭的烙印,好的或坏的,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的愈发明显。
可以多观察一下自己的孩子, 他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和你是极其相似的,孩子的现在就是曾经的你!
以上是笔者根据10年教育工作总结的案例提出的观点,没有褒贬之意。如果你看到,觉得有帮助,想让自己的下一代改变一些什么,不要去等待,立即从自身去改变,越早越好!
当下我们家庭教育中最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溺爱问题。
独身子女带来的结果,便是父母的溺爱。“捧在手里怕摔了,含在嘴里怕化了。”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,他们是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。父母的放任,带来的是孩子的肆无忌惮。孩子到别人家,可以随意翻人家的东西,可以随意丢人家的东西,仿佛就是在自己的家里。别人是敢怒不敢言。父母见了也不斥责。若是有人提醒,就用“他还是个孩子”顶回去。长此以往,孩子没了规矩,不顾忌他人感受。人说:“惯子如杀子。”长大以后,不顾忌的可能就是父母的感受了。不遵守社会的规矩,接受的可能就是社会的惩罚。到后来,父母说管不了孩子,但他们可能并不感觉那是自己从前种下的因。
“严是爱,娇是害。”有些父母,一旦孩子在外出了什么事,他们的心里,只有一个想法,那就是孩子受了委屈。不是有许多家长就是这样,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,家长就怒气冲冲,立马赶赴学校,为孩子伸张“正义”吗?他们可以不辨真假,可以不分轻重,必须老师学校赔礼道歉,甚至经济赔偿,直到学校、老师唯唯诺诺,诚惶诚恐,低声下气,他们才罢休。在教育孩子上,他们很有“维权”意识。可是,这样的孩子,越来越霸道,更加有恃无恐。
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家庭教育,应该为孩子未来能够自立于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。父母当用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,用规范制约孩子,用道理启蒙孩子,培养有理想有道德的人。家庭教育的缺失,孩子人格不健全,那是学校、社会所无法补救的。
没有理性思想,无法解决溺爱问题,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孩子。等到问题孩子已经形成,连家长自己,恐怕也是无能为力了。
“溺爱享乐酿苦果;勤劳素朴造贤才。”值得每位父母思考。
对孩子说话。
孩子稍微大一点,为了能让孩子听话,每次说话都会想想再说。
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,更加的需要注意选择讲话的时间、地点、方式,有时随口说的话,会伤害到孩子,之后补救也无济于事。
例如,有一次,孩子遇到一件事,来问我该怎么办,我把我的意见告诉他,他说,和他不谋而合。然后就按部就班的去执行了,在执行的过程中,我对他产生了一些误会,就问他,那是怎么回事,他很生气,说,他已经处理的非常好了,我却没有夸奖他,相反还指责他,这时,我意识到,自己太着急了,孩子确实在整件处理过程中,都是按照正确的方法处理的,我应该首先在整体上给予肯定,再对某些细节提出质疑。
总之,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最大的问题就是管住自己的嘴,要做到不重复说一样的话,不抱怨、不指责、不急躁,讲方法、讲策略,学会倾听,多从孩子的角度想问题,时刻提醒他比我小30岁,不能像要求我自己一样要求一个比我小30岁的孩子。
时常有困惑的。我是一名教师,但是依然有困惑,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。
主要的困惑就是,究竟应该不应该狠狠地抓学习,把孩子变成学习狂人。我的教育观念,是自我觉醒,家长引导,教育不是急功近利,而是一辈子去学习。可惜,现实有时候很是折磨人,如果你不狠狠地压着孩子学习,大多时候,成绩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好,每天送孩子去学习,去家教,也是和教育规律不相符合的。可是,真的是剧场效应,就是一个电影院,大家都站起来看电影了,那个按照规矩坐着看电影的人又怎么能够看见电影呢?真的是悲哀!
教育,陷入怪圈。难为家长也。
润语文为你解答
用心教育孩子的,都有过困惑,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孩子怎么不懂感恩!
中午放学,我兴冲冲去接孩子回家吃饭,原想着给孩子做顿丰盛的午餐,多抽点儿时间陪陪她。谁知,到吃饭时间,她像往常一样开始闷头扒拉着米饭,筷子穿梭在肉与米饭之间,盘中的蔬菜就那么被冷落了。为了让她多吃蔬菜,我夹了几片青菜放在她碗里,顺便叮咛:“多吃点儿蔬菜!”话音刚落,她似乎非常敏感,可能是我经常嫌她不吃菜说得太多的缘故吧。她不耐烦地回了一句:“我吃菜了,都吃了两片了,又不是没吃。”一股火药在我头顶马上要炸开似的。每当这时,我忍不住想发火。先是强忍着说教:“你这么大了,好歹该能分清了吧?让你吃个菜,是害你吗?”孩子固执地嚼着嘴里的米饭,不屑地斜着眼。终于,火药擦出了火花,在我胸中燃烧起一团怒火:“我错了吗?要不要跟你说声对不起?”孩子猛地起身:“我错了,行了吧!”哐!她的房门关上了,我还听到了反锁的声音。
为什么我们想为孩子做的更多,为什么明明我们是为了孩子好,他们却不知感恩?
心碎的时候可以流泪,但一定要找原因,想办法破解困惑。
还好这一困惑并没有长久困住我。调整好心态后,我试着和孩子沟通交流,倾听孩子的心声,一起探讨关于感恩的话题,尽力理解孩子,全力支持她。
就在今天,我要去打针,跟孩子说打完针回来擀面条给她吃,孩子坚决让我出去买面条,说刚打完针手上不能太用力。嘿嘿,还是很暖心的!
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整个过程当中都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之中,孩子的童真带来的闪光点,父母多年生活经验得出的经验谈,无时不刻不在项目的交融碰撞。与其说在教育孩子,不如说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。
初为人父,也是第一次当父亲,要说经验不敢担当,但是想法却有很多,想孩子能成才,想孩子能独立,想孩子能比作为父亲的我优秀,想孩子能有伟大作为,想孩子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等等等等……太多太多的想法最终汇聚成一句“臭小子,能不能听老爸一句!”可得到回复却是“不听”,自己亲生的随爹!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是一样,只不过现在互换位置。时代不同,育儿观不同,换位思考很关键,父母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多时候都是适得其反,要考虑到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接受能力,交流的同时多带些尊重,放低姿态也许会有更好的收获。
道德、价值观、情感这三个我认为是最为重要,其次是世界观,学习成绩等等。成长要先学会为人,处事。为人正直原则明确,善良为根,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对方贫穷富贵。孩子天真淳朴的天性也会不断的给成年人起发,重拾自己年幼时清澈的心灵。
望子成龙与恨铁不成钢,期望与失望交织,也许才是陪伴成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两种心态,顺风顺水不叫成长,逆境生存未必是好事,波澜起伏才是精彩!
我认为大家都知道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,用自己给他树立好的榜样,到最后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,总是给自己找借口说是为了家庭,为了生活,怎么样,怎么样,其实只是自己这件事情做不好吧了。
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问题,最棘手的问题是沟通少,或不沟通。就个人亲身既自己有做孩子的经历,又有做父亲的经历来回忆分析。这段时间首先必须做到大人有限度迁就孩子,道理不用细说。最好在孩子青春期将到时,和孩子一起读,或单独读有关青春期问题的书籍,能与孩子讨论更好。这时一般女孩子最好母亲多沟通,多关心。男孩子有父亲多沟通,多关心。父母必须特别重视,要多与孩子沟通谈话,交流。如果有孩子喜欢尊重,并且很有知识的一个长辈,朋友给予指导影响最好。当孩子青春期一到,必须对孩子多表扬少批评或不批评。要给予充分的尊重,从此把他当大人看待,当朋友看待。父母必须充分尊重孩子,充分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建议和想法,从此放弃家长习气,给孩子充分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。让他去代表家庭走亲访友,代表家庭接人待物。切忌,万万不可与孩子正面言语冲突,僵持,赌气,斗嘴,因为孩子是你的,又正在特殊身体和生理变化逆反阶段,孩子需要帮助,只有父母去
帮助孩子正确安全的渡过他人生的青春期。
您认为,青春期孩子家…?答,青春期的孩子,盟发了认知度,有了自己的个性,有时还有点任性。对于青春期的孩子。首先要尊重他,理解他,虽然,他不一定什么事都做的对!但是家长不能打骂。要耐心帮助他,当时不听,过后再说…!讲道理胜于打骂。孩子大了,常和孩子沟通,相互.理解。这样,很多问题都会迎难而解!
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陪伴,沟通,关爱。我孙子今年岁了,正处于青春期。年前我和老伴去了女儿家,因为疫情走不了,就在女儿家呆了两个多月。昨天回来了,看到孙子,突然觉得他长大了,又稳当又懂事的那种。吃饭的时候还给我夹菜。晚上的时候自己学习到11点。看到孙子这样我心里特别喜欢。儿子告诉我,孩子大了,特别是在青春期,逆反心理会重。这个时期要和孩子交朋友,及时沟通思想,不要简单粗暴,更不要打骂孩子。我认为儿子做的很好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家庭教育知识困惑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家庭教育知识困惑有哪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