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美家庭教育的研究视角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美家庭教育的研究视角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很巧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。 我算是在中美都待过差不多时间的人。给我的感觉是,这种差距大概来源于社会资源的多少与分配合理程度。 当然人多少都自私,这个是无法否认的,但是确实在程度与表现形式上有差异。
在国外孩子从小被教育要有自己的个性,但是在这同时要学会接纳别人的个性,并且想办法与个性不同的共处。 我在中国长大,从小父母说的最多的就是对比,你看那谁谁又比你厉害,别人能得100分为什么你不能。总之,其一是中国认同一个人优秀的面太窄了。在国外也许你是孩子王是优秀的,也许你会跳舞也是优秀的,会鼓捣数学题,钢琴也是优秀的。哪怕是很会跟老师扯淡也是个优秀的人。但是在中国似乎你被认可为优秀的表现只有,从小到大学习名列前茅,长大走上人生巅峰做CEO, BOSS赢取白富美。可是社会资源是有限的,哪有那么多人都能成为商界大佬年薪百万呢?于是就会出现为了争取这有限的优秀的名额与资源打得头破血流,自然就会看起来更自私一些。有这个机会,我哪怕丢了我也不愿意告诉你。
其二,中国的蛋糕做得还不够大,尤其相对于其人口来说。 既然这样,那么能吃到一口的人就更不乐意与他人分享。同时也跟上一条呼应,自己的资源是挤得头破血流得来的,怎么可能轻易跟别人分享。于是在大部分人的眼中,分享这个事情是不存在的。比如,大家都很穷的时候,大部分人都吃不饱,这个时候你好不容易想办法搞到了一袋米,你会去轻易分给别的人么?并不会。 但是如果大家都能轻易得到米,这个时候张三饿了问你要,想必你给他的可能性也更大,因为你再搞到下一袋米并不会太难啊。所以我认为人的做法大部分情况是身处环境决定的。
大家不喜欢合作,除开从小被竞争机制搞得没有这个习惯之外(竞争机制的建立还是跟资源不够只能让大家抢有关啊),还有一点是合作给大家带来的收益不如单干。这个还是跟社会的资源稀有有关。你合作了,那成果是搞来一个蛋糕,蛋糕不够大吃不饱,谁都想让自己吃饱,那谁都会去拼命争论说自己对团队贡献更多更应该得到更多。但凡蛋糕够吃了,谁吃多一口少吃一口的不会差别很大。大家也就喜欢合作争取把蛋糕弄好吃一点。
个人愚见。我觉得不能说中国人就这样那样的定义一个国家的人,你让一个中国人从小在资源丰富的环境下长大,也许他/她不会那么在意竞争呢?也许他们会更倾向合作呢?你说呢?
《一个都不能少》 《二十二个孩子》 美国方面建议你去看成长的烦恼 不管是新版还是老版都不错 从那里面就可以看美国人是怎么样教孩子的 《儿女一箩筐》,《美国美人(American Beauty)》
美国人有自身优越感,民主自由虽然是政府的个广告词,实际上他们也把自己看得很重,带病坚持工作是企业和单位不允许的,一个小小的毛病医生也会叮嘱你该休息不要工作,要对自己身体负责,而美国人的家庭还是比较合睦的,他们注重自己的名声和地位,经常和家人一起聚会共进晚餐,也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。
美国人的家庭由于生活优越,没有大量存钱的习惯这是事实,他们每月的工资,除了高额的房贷,车贷,和过重的保险,再加上不菲的生活费用,基本上都是月光族,年轻人很多因为没有钱在结婚这条路上徘徊,同样也在为该不该结婚,婚后要不要生育孩子而作艰难的决策,一些有孩子的家庭,他们育儿办法是过早教孩子独立,学会承担责任,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到了一定的年龄,家中的长辈也很少和子女来往,亲情关系很淡,不承在孝敬方面的事出现,由于生活条件优越,老人都有很好的晚年生活,并不会出现养儿防老的依靠思想,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好处与弊端。
中国的家庭观念要浓很多,父母对子女是无私的付出,子女也学会了无休止的啃老,父母会无条件的替子女分担包括很多事情,当父母老了,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守候在自己身边,由其是没有任何养老保障的农民,他们的男尊女卑思想仍然存在,他们以有儿为荣,以有女不能养老而担忧,殊不知人一到苟延残喘的时候,子女也是无能为力,生老病死每个人都会到来,在多的儿女,平生付出在多,也是难以挽回生命,也不会得到同等的回报。
每一个国家的国情不同,生活条件,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区别,我们只有去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,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,找到快乐,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,学会知足,才有喜乐,一切不符合实际的幻想,都是徒劳,却是忧伤和烦恼的根源,正确面对人生,让人生多姿多彩,焕发活力,做生活的强者,即使将来要离开这个世界,也欣然而去,不会留下甚么遗憾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美家庭教育的研究视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美家庭教育的研究视角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